&ep;&ep;作为引起尴尬的那个人,安华公主坐在一边浑身不自在,忍不住伸手拽了拽妹妹的袖子——她们两个一母同胞,是双生子,妹妹生的性格谨慎,寡言少语,姐姐却是个直肠子,安平经常因为担心姐姐说错话,所以一步不离的跟在姐姐身边。

&ep;&ep;两人可谓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了。

&ep;&ep;安平扶着额头,对刘妃道:“母妃,孩儿觉得头晕。想和姐姐去外头醒醒酒。”

&ep;&ep;刘妃也巴不得她俩先撤出去,便起身替两个女儿告假,好在甘贵妃也没有为难,直接放了两人出去。

&ep;&ep;两人走到御花园,五公主才拉着六公主的袖子,满脸委屈巴巴:“妹妹,我知道我说错了……”

&ep;&ep;六公主叹了口气:“阿姊,你这样,以后嫁出去了,我不在你身边你怎么办啊。”

&ep;&ep;五公主嘴唇一嘟:“反正我们母妃是妃位,驸马也肯定是出身清白的人家,我俩把公主府挨着建不就好了?”

&ep;&ep;六公主伸手掐了一把姐姐的嘴:“你这想得美极了。”

&ep;&ep;五公主拍开妹妹的手,刚想还击,却发现妹妹的目光追着一处远去了。

&ep;&ep;安平绕开了自己的姐姐,一路小跑着往御花园的湖心亭赶去。

&ep;&ep;“小妹安平见过长姐。”

&ep;&ep;李安然原本是在湖边喂鱼,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往湖里撒鱼食,看着那些为了争抢一口鱼食而拼命搅腾的锦鲤,再慢慢理顺自己心中的那一点情绪。

&ep;&ep;这边喂着鱼,那边却有人来给她请安。

&ep;&ep;她扭头看了看这个对着自己肃拜的女孩,年未及笄,虽然不算绝色,却也有几分灵动可爱。

&ep;&ep;“我记得你是刘娘娘那对双生子中的妹妹吧?”这女孩儿细心,担忧自己认不出她来,便把自己的封号也一起说了。

&ep;&ep;这样也免了两方尴尬。

&ep;&ep;安平眼里带着羞怯的笑意:“小妹今日读书有些疑惑,可又不敢去问四姐姐,正好今日吃多了酒出来吹风,可巧遇到大姐姐了,便想问大姐姐讨教。”

&ep;&ep;李安然拍了拍手:“什么疑惑呀?坐下来吧,说来听听。”她脸上带着笑,眉眼弯弯,并没有安华想象中那么难以亲近。

&ep;&ep;安平和安华在宫门之变的时候年纪还小,对当初的那些事没有什么记忆,当时的刘妃位份又还低,所以两人同李安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再到后来,她们也就只有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这位“大姊姊”的功绩了。

&ep;&ep;“是《后魏书》里提到的‘熟读《论语》方可治天下’。这句话是魏朝名相赵王孙所说,可是小妹思来想去,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熟读了论语,便可治天下了呢?”安平开口的时候有些踟蹰,生怕被李安然嗤笑见识短浅,连这也都不明白了。

&ep;&ep;李安然看着她,目光闪动,笑道:“魏朝是胡地起家,重武而轻文,擅战而不擅文治,”她说话速度很慢,非常耐心,“他们从北方一路南下之后,南方的土地当时被诸多的儒门世家把持着,想要在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到这些世家的认同——怎么认同呢?”

&ep;&ep;李安然没有把话说完,反而转过来询问安平。

&ep;&ep;安平吞了一口吐沫,心口砰砰直跳,思忖一会便小心翼翼开口道:“把、把自己也变成儒学大家。”

&ep;&ep;“也不一定,做做样子,让人觉得‘他和我们是一伙人’也就成了。”李安然意识到这个妹妹有些紧张,便不再盯着她看,笑着拿起边上的香薷饮喝了口,“样子做出来了,对方也好接受一些,加上魏朝当时初立,北方儒生文臣的地位不如武将,赵王孙在获取南方世家的认同之后,又将儒家治国的那一套反哺回北方,提高儒生、文臣的地位,才让魏从一个南方世家口中的‘蛮夷之邦’,成为了新的中原正统。”

&ep;&ep;“所以,治国的,并非是《论语》,而是赵王孙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智慧。”

&ep;&ep;安平听着心中微动,似乎有抓住什么,却又一下子说不清。

&ep;&ep;李安然看着她这幅迷迷蒙蒙的样子,笑着让了她一块糕点:“赵王孙,人中之龙也,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人中龙凤,也要低下头,抛弃不适合时代的东西,去迎合正确的风向,揣度人心,把握时机,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凡庸之人呢?”

&ep;&ep;安平缓缓睁大了眼睛。

&ep;&ep;——她以为这世上,已经没有比长姐更风流的弄潮儿了,可是……长姐却自称是“凡庸”。

&ep;&ep;——我们这样的……凡庸之人。

&ep;&ep;长姐她未曾把自己当做和她们这些妹妹“不一样”的人。

&ep;&ep;她双手拢在袖子里,站起来对着李安然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