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早上,张寻独自一人骑马从西城门出离开莱芜开始了他的游历。第一站是沂原县,是个大县,张寻看到界碑,并没有急着进城,而是下到乡村。快到村口的时候,张寻下马,把马系在树上,然后往前走去。路上遇见两个村民,询问了下,知道这是杜家村,村有五十来户,几乎部姓杜。谢过那两位村民之后,张寻走进了杜家村。张寻知道此时的农民还是很纯朴的,对读书人也很尊重。张寻随便选了一家农户,敲了敲门只听里面一声“来了”的声音响起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打开了房门。那村民见到张寻一副书生打扮就奇怪的问道:“这位小哥是?”张寻说道:“我叫张寻,是一名开春之后参加院试的书生,现在离院试还有一个多月,我想在各地游历一下,路过贵村,打扰大哥你了。”那村民原以为张寻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普通读书人,毕竟秀才可不会来这穷乡僻壤,混的再不济,在县城或富乡开个私塾教教孩童识字那也足以温饱了。现在听这小哥说开春院试,那就是举人老爷了,举人老爷虽说想直接当官是难,但谋个师爷、主簿之类的闲差还是很容易的。自己要知道这是位举人老爷先前哪会称呼对方小哥。现在知道了,自然恭敬的躬身行礼,说道:“草民杜刚拜见举人老爷。”张寻一看,连忙扶起杜刚,说道:“使不得,杜刚大哥还是像刚才一样称呼我小哥吧!我此番出来游历就是要体验百姓疾苦的,我此刻不是什么举人老爷,就是一个普通书生。”心中责怪自己瞎装什么,还院试,看来自己在人情世故方面太差劲了,要好好历练才行。那杜刚哪还肯称呼张寻小哥,就称呼张寻张公子并请张寻叫他杜刚,大哥之称他万不敢应。杜刚请张寻进屋,看见还有两人,张寻问道:“这是你的老婆孩子吧?”杜刚答道:“是,这是我老婆和小儿子,大姑娘去年嫁人了。”杜刚想,张公子来杜家村的事还是告诉村长为好。要老婆给张寻倒了杯水,杜刚对张寻说道:“我去买点肉回来。”就离开了。张寻知道杜刚是通知村长去了,他也没办法,谁要自己先前乱说呢。不一会,杜刚带着一年逾古稀的老者走了进来,那老者向张寻说道:“老朽杜清,忝为这杜家村村长。欢迎张公子莅临本村做客。”张寻道:“小生张寻见过杜村长,这次游历途经贵村,打扰了。”杜村长又问道:“不知道张公子欲在本村待上几日?”张寻想了想回道:“村长,如果方便,我就在这待上三日吧!”杜村长再问答:“老朽有一个请求,就是请张公子这三日内能抽出些许时间教本村的孩子们识识字,不知能否答应?”张寻正要答应,那杜刚家的六岁小孩叫道:“我要识字,我要读书。”张寻于是蹲下身,对那小孩说道:“嗯!叔叔教你读书识字,你要用功,长大了考状元好不好?”那小孩道:“这状元有那举人老爷好吗?要是没有我还是当举人老爷好了。”屋子里的几人都大笑起来。杜刚老婆笑完后拍拍儿子肩膀,说道:“状元只有一个,举人一堆,你说哪个好?”张寻就对杜村长说道:“请村长你安排个寂静点的地方,我今日开始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教他们识文断字”

张寻想了想,还是把《千字文》拿出来当课本,虽说时间仓促,肯定学不,但张寻认为《千字文》在启蒙上来说比《三字经》要好。于是每天早上教村里的二十来个孩子认字写字,下午带着他们朗诵《千字文》文,张寻读一句,孩子们跟着念一句。第三天下午,孩子们虽然还是认不这些文字,但是通顺的读下来确没有问题了。张寻看那杜村长也是有些文化之人,就把写有注义的千字文交给村长让他来教孩子们就辞行离开了杜家村。这几日在这杜家村见到农户们的穷困生活,尤其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张寻真正的见到农民的艰辛。在村口,张寻有感而发吟出《悯农二首》来。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成镇国,张寻吟出此诗就是要让鲁国上层意识到农民的辛苦,少些苛捐杂税,能让广大农民能生活好些。张寻知道这诗一出自己就不好去沂原县城了,就骑马从另一岔路奔赴邻县。

鲁王这日黄昏正和王后一起漫步御花园,镇国之诗一出,自然就游玩不下去了。王后回了自己寝宫,鲁王叫胡总管立刻去把户部、工部的尚书和侍郎召进宫来。户部、工部的四位大人在各自家里正在用膳,《悯农二首》诗成镇国,传遍鲁国境内。他们在心里骂道:“张寻这厮真是可恨,你说你游历就游历好了,写什么诗。”这下好了,饭是吃不成了,陛下肯定要召他们入宫问话。

在勤政殿旁的一处偏殿内,鲁王对着户部尚书周宏波、工部尚书吴怀仁、户部侍郎冯思平、工部侍郎沈文良四人说道:“寡人召见你等四位此时入宫,你们都知道是为何事。说说吧!对减税,对兴农,你们怎么看?”四人哪还不知这是陛下让自己吐出些利益来,做些利民之事,好堵住悠悠众口。于是四人分别表态回去之后连夜起草一份方案来,待陛下您一批准,立刻实施。鲁王点头:“就这样,你们回去准备吧!”四人行礼告退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