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以奉其先祀。

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秦、晋战于武城。

齐伐魏,取襄阳。

鲁败齐师于平陆。

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秦侵晋。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十五年甲午,公元前三八七年秦伐蜀,取南郑。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齐伐鲁。

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魏败赵师于兔台。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日有食之,既。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赵袭卫,不克。

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狄败魏师于澮。

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蜀伐楚,取兹方。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烈王

元年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日有食之。

韩灭郑,因徒都之。

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燕败齐师于林狐。

鲁伐齐,入阳关。

魏伐齐,至博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