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所以现在进场没问题,大不了一年后视情况再决定取出来好了。

&ep;&ep;在这样的心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把钱存入巴克利银行。

&ep;&ep;于是资金充裕起来的银行,可以给出更多的贷款,甚至还能玩一些花活,给贷款的人更多优惠,把他们从其他银行拉过来。

&ep;&ep;这原本是一个正增长,之前巴克利银行也玩得很好,只要坚持下去,短时间内就会跻身大银行之一。

&ep;&ep;然而成也野心,败也野心。

&ep;&ep;布瑞克行长先是被罗斯的言语煽动,参与了他的狙击苏叶计划。

&ep;&ep;原本苏叶没打算拉银行下水,毕竟银行一旦出问题,最先倒霉的还是那些存钱的民众,资本家有本事避开风险,即便避不开,他们的资产也是分散安置的,顶多伤筋动骨,却不会血本无归。

&ep;&ep;而普通民众则不一样,辛辛苦苦十几年,好不容易攒下一点,不过是想多点利息,结果却连本金都被坑没了。

&ep;&ep;苏叶是想要赚钱,但赚的是那些资本家的钱,而不是普通民众那仨瓜俩枣。

&ep;&ep;可奈何布瑞克太机灵,看到了大大的‘钱途’,非要和她作对。

&ep;&ep;那苏叶也没道理放过他,干脆将计就计。

&ep;&ep;但她也没把事情做绝,就连罗斯,还给他留了五百万英镑的资产呢,为的就是逼罗斯把钱投入到巴克利银行,保证银行暂时平稳运行。

&ep;&ep;现在情况有变,布鲁斯想要通过斯特利整顿银行业乱象,以此调控整个金融行业发展。

&ep;&ep;而苏叶确信他能成功,干脆插了一脚,趁势大赚一笔。

&ep;&ep;而第一步就是引爆民众心里的不安,让他们知道,巴克利银行现在缺钱,极度缺钱。

&ep;&ep;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存款可能拿不回来了,趁着银行还没有宣告破产,赶快取出来!

&ep;&ep;论消息散播的速度,还有谁比得上掌握了国家情报的布鲁斯?

&ep;&ep;因此在第二个月一开始,巴克利银行还没有意识到不对,缩减贷款时,就悄悄流传着巴克利银行可能没钱的传闻。

&ep;&ep;那时贷款还在继续,依然是那疯狂的前两个月免息,依然是大批大批的大学生贷款。

&ep;&ep;可渐渐地风向就变了,很多贷款批不下来,要么是你文件不合格,要么说你不符合要求。

&ep;&ep;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怎么会不符合要求呢?

&ep;&ep;明明和其他人的情况一样,都是名校高材生,都是家中中产,谁也不比谁差,凭什么说我不符合要求?

&ep;&ep;难道真的是没钱了?

&ep;&ep;这样的印象渐渐在民众心里形成,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ep;&ep;他们开始留意银行的情况,而正好在这时,巴克利银行又宣布,减少贷款!

&ep;&ep;这已经不是找借口了,而是明晃晃表示自己没钱贷出去了。

&ep;&ep;于是一个不正确,但大家都这么认为的等式形成,减少贷款等于没钱!

&ep;&ep;银行没钱了,那他们的存款哪里去了?

&ep;&ep;他们不明白是有人通过手段把钱转移了,迟早是要回来的,也不明白钱只有拿出去钱生钱,才能给他们那么高的利息。

&ep;&ep;在大多数民众心中,他们的存款放进银行,就相当于锁进了银行的保险库,一直放在那里。

&ep;&ep;结果现在告诉他们,钱压根不在银行,那完了,我们的钱是不是被吞掉了,不行,得赶快取出来。有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形成了挤兑。

&ep;&ep;巴克利银行的门口挤满了人,都是要求取款的人,而且随着人数增多,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ep;&ep;这种情况下,要么银行直接关门,引发更大的恐慌,要么拿出大笔现金出来,告诉大家,言是假的,是别人眼红制造出来的谣言。

&ep;&ep;为的就是让你们这些大傻子把钱取出去,他们好自己存钱进来,拿到大笔的利息。

&ep;&ep;只要大量的现金放在那,无论是不是取出来,民众就能安心。

&ep;&ep;那么问题来了,现金到哪里去弄?

&ep;&ep;要么罗斯先生紧急从法国等罗斯家族掌握的银行中调过来,要么就从其他银行转移,就像斯特利转移巴克利的现金一样。

&ep;&ep;然而等布瑞克等人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ep;&ep;第二批入场的大学生们规模之庞大,是精心计算过的,从每个学习巴克利搞免息贷款的银行中,弄出一大笔钱,转头存入斯特利。

&ep;&ep;而这个数字卡得非常精准,几乎是每家银行能抽出的贷款数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