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婚后的高强,似乎变了一个人样,全身心的沉浸在他和苏雅两口子的小日子里去了。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的汴京城一害,曾经让无数汴京百姓们头痛不己的主同纨绔。

&ep;&ep;高强和苏雅还不等他们的蜜月期结束,就投入到了充当着宋印两族之间,贸易往来的使者和中介者的工作当中去。虽然别人会觉得不厌其烦,但高强却一点不以为意,反而还十分沉迷于这种幸福和成就感当中。

&ep;&ep;当然,随着两地人们的了解的深入,大家虽然长相不一样,但已经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开始试探探着和对方进行了进一步的交往。

&ep;&ep;随着宋人的脚步走得越来越远,如今,也不只有宋人们深入陆地去和土著人交易,随着他们散往各地交易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土著人跟着他们一块过来,把他们本地的货物带到这里来售卖,再买回一些他们需要的货物回去——因为,宋人带过去的货物,虽然看起来不错,可是,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更需要的是什么货物。

&ep;&ep;土著人在金山采购更多的是铁器:铁制的农具和铁制的兵器,对于那些麻布或丝绸,他们的兴趣倒不是很大。

&ep;&ep;至于宋人的陶瓷,虽然看起来很美,可也太贵了点,所以,也只有那些头人们会买下一些来炫耀他们的财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们来说,他们现在用自制的陶罐陶碗,甚至还有木制的,虽然粗糙了点,也没有宋人的陶瓷那么美观,不过,勉强也能使用了。

&ep;&ep;只有宋人的铁器,才是他们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只不过,这样一来的话,杨司锋也始料不到的是,因为宋人对这片土地的铁器的输入,让这里的战斗规模和程度更上了一个层次,甚至还发生了上千人的大型战斗。而适逢其会的宋人们,有时候还不得不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这里暂且不表。

&ep;&ep;当然,和任何时代一样,自然会还有些有想法的土著们,他们看着宋人的富足和舒适的生活,他们也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偷偷的选择在宋人聚居的周边,搭起了茅房,也留了下来。虽然他们暂时还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就凭给那些宋人们干点活,所得也比他们以前的生活好了不少了。

&ep;&ep;当然,不管是这里的农庄,还是作坊,现在都急需要劳动力,只要他们肯干,有的是肯雇佣他们的宋人们。

&ep;&ep;可是,他们虽然在这里住下来了,却只能是暂居而己,还不能取得这里的户口本。

&ep;&ep;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户口本,但当他们看到宋人们自己选出了几个保长或镇长之后,他们似乎明白过来了:他们这样暂居的人,是没有这种选举权的。

&ep;&ep;当然,也有些土著人们,他们只是把他们的货物带到这里卖掉,然后带着大量的铁钱回去,再把这些铁钱流散到更遥远的内陆地区去。对于这种行为,杨司锋他们自然是十分的欢迎。

&ep;&ep;因为赵楷说了:“铁钱不值钱,只要他们需要多少,我们就能造多少。”

&ep;&ep;当然,赵楷有杨司锋盯着,他也不敢造得太多了,造得多的话,那就是对老百姓的财富的掠夺了。

&ep;&ep;不过,如果土著人欢迎铁钱的话,他们倒是乐见其成。土著人带走的铁钱越多,他们留下的货物就越多,而他们只是损失一些不怎么值钱的铁钱而己,这样长久下去的话,金山这里的宋人们,一定会越来越富裕的。

&ep;&ep;希望土著们晚点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越晚明白,宋人就越能得利了。

&ep;&ep;当然,也有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就算明白了,也只是他们少数人。

&ep;&ep;因为,就算是几百年后,某些童生们也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还美其名曰地把老百姓们带入坑里,沾沾自喜的说他们那是帮助受苦受难的国际好兄弟人。

&ep;&ep;金山四县,现在最缺的就是劳动力了,杨司锋还控制着这里的户口本,老张都不解了,生气的问杨司锋:“人家愿意加入我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归化他们的机会,你怎么还要设个什么200人的指标呢,你这不是寒了人家的心么?”

&ep;&ep;“老师应该听说饥饿的法则吧,”杨司锋不以为意地说道。

&ep;&ep;“少和老夫甩这些新名词,老夫要是听说过,还会听你在这里胡扯。”张叔夜吹鼻子瞪眼地说道。

&ep;&ep;“哦,是学生没有说清楚,”杨司锋歉意的笑笑,“饥饿法则呢,就是说,一个人在饿极了的时候,对食物就会特别的渴求,也就不那么讲究。人饿极了的时候,只要是吃的,他们都不讲究了。可你瞧瞧咱们的卫兵们,天天有鱼有肉的管着他们,还不是在抱怨厨师的手艺不好么?”

&ep;&ep;“那这和咱们让土著人入籍有什么关系?”张叔夜摇摇头,似乎还没有想明白过来。

&ep;&ep;“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