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许吉祥的眼睛都瞪大了,连忙喊:“哥!哥!跟我卖书去!”

&ep;&ep;许如意瞧着兄妹俩风风火火出门,就将挑出来的几本杂志放在了饭桌上,她原先也不是没看过工业文,什么穿回八十年代改变夏国工业史,利用时间差带领夏国工业弯道超车,许如意看的热血沸腾。

&ep;&ep;不过轮到自己……

&ep;&ep;她也是个博士,她也挺有宏伟目标的,谁能想象第一件事是填饱肚子呢。

&ep;&ep;杂志就算全卖了也就是能支撑一两个月,给人焊接挣不了几毛钱,如今工厂发不出工资,她得找个其他来源,原本还以为挺难的,没想到刚刚翻杂志倒是有了渠道。

&ep;&ep;这年头的专业报刊还是很接地气的,有专门的读者来信栏目,如果有任何技术上的疑问都可以提出来,看到报刊的读者们如果会的话,就可以写信回答,也会被登在报刊上,也有稿费。

&ep;&ep;其实这还是计划经济的衍生——夏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底子实在是太薄弱了,每每遇到困难,都是群策群力,集中力量解决,这也形成了风气,大家对于技术并不藏着掖着,甚至有点小发明小创造,能够省时省力,都要分享出来。

&ep;&ep;许如意留下的几本杂志,都是今年的,上面都有读者来信提问,她准备写信回复一下。

&ep;&ep;至于是不是已经有人回复过了,这并不重要,因为她准备写的更深入一些。譬如今年三月的锅炉报上登出的是锅炉过热器超温问题。后面的回信也刊登了解决办法,但只回答了问题出现的可能,一共三点,譬如什么受热面分配和锅炉系统结构选择不恰当之类的。

&ep;&ep;但实际上怎么解决,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许如意就准备详细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ep;&ep;这么一写很快就到了傍晚,老远就听见许吉祥的声音:“姐,姐,我们回来了。”

&ep;&ep;许如意探头一看,就瞧见中午出去满满当当的包如今已经瘪了下来,居然都卖完了。

&ep;&ep;不过不用问,许吉祥就是个小八哥,叽叽喳喳全都说了:“姐,我们就在厂门口,一下班好多人出来,不过想买的没几个,我还以为卖不出去了呢,没想到,不一会儿,郭厂长出来一瞧见这些东西,就都要了。”

&ep;&ep;许如意其实是想卖给技术科的几位技术员,她记得有几位挺爱看书读报的,这些专业杂志可不好买,看到肯定会要,就是没想到被厂长包圆了。

&ep;&ep;郭厂长她没见过,但知道。

&ep;&ep;许军去世后,家里完全揭不开锅,不少人就建议他们分开被领养,可他们三都这么大了,又养不熟,谁愿意要啊。

&ep;&ep;郭培生拍的板,说是一个月给发15块钱生活费,一直到许如意中专毕业回厂参加工作,这才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

&ep;&ep;许如意问:“卖了多少钱?”

&ep;&ep;许吉祥得意地说:“一共52本,12本1块的,”一块的是今年的,“40本五毛的。一共32块钱。我说少收点,郭厂长不愿意,说是他真想要,不是照顾我们,回去拿的钱塞给我了。哥!”

&ep;&ep;她说完就看许为民,抢话抢不过许吉祥的许为民,这才露出了小虎牙,一掏兜,居然真的掏出了三张大团结,还有两张一块钱。

&ep;&ep;许家在王红梅生病前,其实过得挺好。

&ep;&ep;双职工,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60多块钱,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养好三个孩子还是可以的。

&ep;&ep;但这五年,可真是穷困潦倒,他们已经很久没瞧过这么多钱了。

&ep;&ep;许吉祥又高兴又忐忑,小声地问许如意:“姐,我们能不能拿出一点来,再还钱。我想吃馒头。”

&ep;&ep;经过三年的还钱,他们外面还有80多块的外债。

&ep;&ep;许如意看向许为民,这个稳重的男孩子想了想说:“我也想吃馒头,刚蒸出来的大馒头。”

&ep;&ep;许如意就叹口气,还债重要,可人更重要,都饿死了,拿什么还给人家,她直接抽出了两块钱,“家里有肉票吧,买两斤肉,十个鸡蛋,剩下的买馒头,咱们吃顿好的。”

&ep;&ep;这俩孩子都没敢接,不敢置信地看着她,许如意直接塞进了许为民的手里,她看出来了,家里许为民管账:“放心吧,我已经有办法挣钱,很快我们就能还上债务,赶紧去,等会儿没卖的吧。”

&ep;&ep;这是真的可以吃肉?

&ep;&ep;许为民和许吉祥眼睛都冒光了,扭头就跑,许如意还喊了一声:“别摔着。”

&ep;&ep;话音刚落,许为民转弯太急,一个屁股蹲坐地上了,没等许如意再喊,已经爬起来跑的不见人影了。

&ep;&ep;只剩下一片尘土飞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