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分权

这是秦九重的底牌,也是他的依仗,他从15岁就在研究这个新制度,然而实际的实行上,他还是有诸多的困难。

权贵的阻拦实际上实在秦九重的预料之中的,只是秦九重没有预料到阻拦会这么强烈,而真正的困难在于人心。

民智不开,则事不成,这是秦九重最大的困难

这一步秦九重也成功的跨过来了,所有魏国人都开始接受民本思想,人们不再把皇权当做天,而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的身上,这是一个勤奋者的天堂,在魏国,人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可能坐拥无数金钱,收到国家的保护,如果人们有着别样的才华,那他们也会被认真的选拔,给予充足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

秦九重为了迎合这种制度,甚至设立了议政院,分为左右两院,左院是当朝大臣,地方大员居多,按照秦九重的想法,之后的左院会由大家族把持,由右院的选举哪个家族的人才能够进入左院担任重要职位,右院则是民间的精英,受民众的选举产生,这是一批最能了解民间疾苦的人经过这一批精英选举的人,才能进入左院担当要职,而这一批精英也会担任一些地方上的职务,如此便有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为了防止望族对于官职的垄断,秦九重还设立了鹰犬堂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大臣直接统领,在议政院中拥有一票否决权,意在监察朝中重臣,防止他们舞弊。

皇权一分为三,皇帝也变成了名义上的皇帝,国库也真的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库而不是皇帝的私有物,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时代开始了。

奇术部的研究开始在魏国盛行。

士农工商的排名不复存在,每一种职业都被人尊敬。

一个别国人来到魏国会发现这样的场景。

无数高塔屹立在魏国境内,不断有人从高塔一跃而下,从身上展开奇怪的翅膀,将一些东西准确的送到人家中,还没有等他感叹,地面上出现了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它们按照地上规划的轨迹开始行驶,这个人一度会认为自己已经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然而实际上,这些都是秦九重带来的改变。

火铳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使得魏国军队在南境与燕国的作战出现一边倒的情况,精锐的虎豹骑加上火铳,几乎终结了整个冷兵器时代。

木鸢的存在让整个燕国军队感到胆寒,谁也想不到人竟然会飞,而且会从天上带走自己的生命。

长矛,剑,戈,戟在火药面前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

秦九重就好像是一个远古巨兽,沉重的压在卫燕两个皇帝的心头,永远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果不是魏国很难承担灭国需要的军费,恐怕这天下很快就会被秦九重统一,即便是秦风安,也不得不承认,是秦九重带领整个魏国走向了强盛。

。。。。。。

柳北不出所料的得到了一份中止行动的旨意,既然秦风安不在,自己跟着卫帝车队也就没了意义,剩下的事情就是护送白阳前往幽州城,接触卫国边疆的高层,尽量渗透卫国西部边境的势力。

当然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至少对于暗卫来说,有些麻烦,渗透意味着大量的金银甚至是产业,魏国对卫国的渗透有限,能在卫国内调集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毕竟卫国还是那种封闭的体系,大多数的金钱都掌握在高层手中,想要短时间内拿出一大笔钱,就需要魏国对卫国的贸易上进行渗透,甚至是大量走私白银或者黄金。

卫国西部边境是为了防卫蛮夷部落,那些未开化的人还保持着游牧的生活习惯,二十年前,蛮夷部落中出现了一支强大的家族,他们用强横的武力收复了散漫的蛮夷们,并统一组成了一个游牧国家,但是西部是贫瘠的,地理位置诸如卫国都难以发展,更何况这些蛮夷部落更靠西部,基本上可以说是寸草不生,所以,这代蛮夷部落首领也对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卫国领土垂涎不已。

这也是令卫帝头疼的一件事。

所以,这一次出行,卫帝也或多或少的对幽州城上了点心。

而对于蛮夷部落的由来,实际上这些蛮夷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大多数是由早期卫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理论上来讲,这些蛮夷都是卫国人。

这件事情,卫史上有过记载。

卫历783年七月,卫魏两国达成一致协议,共同抵抗来自西北方向匈奴部落的进攻,与此同时,卫国境内的一个前朝皇室家族蠢蠢欲动起来。新帝登基锐意改革,本着“欲攘外先安内”的思想,新帝决定收缩财政,打击卫国内部不稳定因素,用强硬的手段派遣卫国白马义从团在国内大肆搜捕谋逆之人,最终引发叛乱,以前朝大臣龚明邢为首的一众贵族与不还好意的燕国势力联手组织叛军于皇城外与卫国军交锋,战役持续了两天两夜,卫帝紧急征调大军迎击叛军,同时大肆宣传造势稳固军心民心。

最终卫国取得了惨烈的胜利,卫历783年十月,卫帝迁都东南,成立卫都。

残留的前朝势力不时的在卫国境内引发暴动,但逐渐强盛的卫国从未妥协,新帝一方面指挥卫国军队在西北方对抗匈奴大军,一方面在卫国各地组建民兵团,防止前朝皇族死灰复燃,再次掀起叛军浪潮。

在各国的注视下,整个天下又进入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做这各种各样战争的准备。

卫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